明朝的宦官机构分为十二监、四司、八局,总共二十四个衙门,其中最为权力巨大的便是司礼监,俗称“二十四衙门”中的权柄核心。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行政机构,司礼监在朝廷中地位举足轻重股指配资,甚至能够和外朝势力对抗分庭抗礼,真正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。
尽管天降大雪,严寒天气覆盖了大地,但这并不能遮掩明朝国库的巨大亏空。每年的正月十五,宫中会召开一次御前财务会议,而这个会议,实际上是一场三方势力的博弈,充满了复杂的权力角逐。三方势力分别是:内阁首辅严嵩及其党羽组成的严党,掌印太监吕芳所主导的司礼监,以及代表朝廷清流的内阁次辅除阶。每年此时,政治风云变幻,令人瞩目。
在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后,建立了内阁制度,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内阁首辅的权力逐渐增强,严嵩更是执掌内阁达20年之久,成为了实权宰相,能够轻松压制六部。严嵩巧妙利用权力,迎合皇帝的圣意,把持朝政,却又不惜通过陷害忠良和与地方官员勾结,以谋取私利。然而,尽管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,最终的决定还得依赖于司礼监太监送达的批红文件,因此两者的合作与制衡关系尤为重要。严嵩与吕芳相互勾结,既互相扶持,又时刻保持警觉,平衡着彼此的利益。
展开剩余69%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,三方势力终于汇聚一堂,他们将共同上演一场关于国计民生的生死较量,决策将关乎大明的未来。
到了嘉靖四十年,明朝的御前财政会议如期召开。这次会议发生在空荡荡的御座前,嘉靖皇帝依然不曾现身,只是在殿中东侧的幔帐内幽闭自己,静静听着会议的进程。司礼监的太监站在一侧,内阁阁员则站在另一侧,80岁高龄的严嵩因长期受到嘉靖恩宠,通常在御前会议中都可以获得一张绣墩坐着,显得颇为受宠。虽然嘉靖皇帝未亲自参与,但他对会议的关注丝毫不减,每一项决议都要经过他的确认,而这一切通过殿外传来的敲磬声来表示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嘉靖皇帝尽管没有直接参与,却确保了每一个财务决策最终都能符合他的意愿,而责任则完全归于内阁和司礼监,避免了自己在朝政中的责任。
本次财务会议的主题是审定去年的各项开支,并为今年的预算做出安排。内阁拟定的预算必须经过司礼监的批红,吕芳照常代表皇帝提问,严嵩则按照惯例率先发言。他首先借机歌功颂德,赞美嘉靖皇帝的治国之能,接着则以夹枪带棒的方式,指责那些不满朝政的人。他特别提到,去年由于两省遭遇大旱,三省发生水灾,北方与东南还发生战事,入冬时天气异常,甚至未曾下雪。有人趁机诽谤朝廷,而庆幸的是,皇帝斋戒祈求天降祥瑞,才得以保民众安危。最后,他提到,内阁的拟票已几乎完成,只差最后的签字。
严嵩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,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笔账能够顺利通过,试图让清流派的官员们无条件接受去年的预算。可内阁次辅徐阶等清流派,岂会轻易让步?徐阶不卑不亢地指出,部分票拟没有签字,尤其是吏部和工部的开支账单严重超支,内阁其他成员不敢签字,原因是若签字即是渎职。徐阶的一句话,无疑激怒了严世蕃——吏部和工部的开支本就是他主管的,超支的责任全都归到他头上。
严世蕃早已准备好应对清流的挑战,去年腊月,嘉靖皇帝特别列席了内阁会议,还加了两位新成员,分别是户部堂官高拱和兵部堂官张居正。皇帝通过这种方式,一方面是为了平衡严嵩父子的权力,另一方面或许是在测试清流派的真实态度。张居正和高拱这两位新成员的加入,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皇帝的意图难以揣测,然而,严世蕃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人物,早已准备好应对各种挑战,一旦清流派尝试反击,他将毫不犹豫地亮出自己的王牌,展现出严党背后的强大支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