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元1435年,明朝的宣宗去世,临终时留下遗诏,指示太子朱祁镇继承皇位,并且安排太后张氏协助处理朝政。然而,遗诏并未明确指定任何辅佐大臣的名字,这便为后续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。年仅9岁的朱祁镇即位,朝中群臣提议让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,以便更好地辅佐新帝。然而,张氏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,她认为国家大事应该由男性官员负责配资开户门户导航,女性不应过度干预。而且,她深知垂帘听政虽然能够协助年轻的皇帝,但同样也可能引发权力之争。为防止外戚插手政事,她不仅拒绝了垂帘听政,还下令严格禁止任何外戚干预政务。
为了确保朝政的顺利运行,张氏从自仁宣时期起的老臣中挑选了杨士奇、杨荣和杨溥三人担任内阁大臣,这三人被称为“三杨”,协助处理政务。而与此同时,张氏常常找理由将宠臣王振召进宫中谈话。王振,曾是明宣宗时期的重要宠臣,负责协助太子朱祁镇处理政务。随着朱祁镇继位,王振也随之升职,成为司礼监掌印。然而,张氏很快察觉到王振心思不稳,并且有着不满于现状的野心,于是常以各种借口与他交谈,从而压制他的权力野心。在张太皇太后的严格监督下,王振只能保持低调。然而,张氏和三位内阁大臣相继去世后,王振开始独揽大权,逐步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。
展开剩余79%此时,瓦剌太师的不断挑衅,使得明朝的边疆局势愈发紧张。瓦剌太师自明初便与明朝有着复杂的关系,他最初是明朝的藩属,每年都会进行贡品交换。而根据明朝的进贡制度,所有进贡的使者都会得到丰厚的奖励,甚至无论贡品的质量如何,都能获得国库中的回馈。这一政策让瓦剌太师得以不断上贡,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迅速增加到三千多人。这种不对等的馈赠让王振十分不满,他认为国库的资源被过度奖励给了瓦剌,自己并未分得一份。因此,王振决定将对瓦剌的奖励减少一半,但瓦剌却趁机挑起战事,向明朝宣战。
此时,年轻的朱祁镇产生了亲自出征的念头,尽管大臣们极力反对。原因一方面是朱祁镇从未亲自上阵杀敌,另一方面,当时明朝的主力军已远征他乡,战力并不齐整。然而,王振却大力支持他出征,甚至在他的劝说下,朱祁镇最终勉强同意,带领约二十万大军出征。为了确保京师的安全,朱祁镇让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。
但天公似乎并不愿意让朱祁镇顺利出征,连日的大雨让他们的行军进展缓慢,粮草也出现严重短缺。当大军抵达大同时,兵员疲惫、尸横遍野,朱祁镇决定放弃征途,准备返回京师。然而,王振却站出来反对,他认为如果就此撤退,皇帝的威信将大大受损。于是,他提出不如从蔚州绕道,继续前行。王振的这个提议并非单纯出于战略考虑,事实上,蔚州正是他的故乡,若能够从这里绕行,他在当地百姓心中无疑会增光添彩。因此,王振坚持这个绕道提议。
然而,等他们抵达怀山的土木堡时,王振突然意识到,自己的家乡经过大军时,庄稼必定会被践踏,于是他改变了主意,决定停下大军休整。不曾想,瓦剌大军却趁机追击并切断了明军的水源,随即以议和为名,获得了明军的信任。待明军放松警惕时,瓦剌突然发动攻击,朱祁镇被俘,王振被杀,明朝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。这一事件便被后世称为“土木堡之变”。
朱祁镇被俘的消息传回京城后,尽管百官忧心忡忡,但并没有人考虑向瓦剌妥协。相反,朝中重臣于谦等人建议立新的皇帝以稳定政局。经过激烈的商议,孙太后同意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新的皇帝。经过一番周折,于谦等人最终拥立朱祁钰继位为帝,并开始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,驱逐瓦剌大军回到漠北,瓦剌因无法获得任何好处,便灰溜溜地退回了北方。
尽管朱祁镇被幽禁在宫中,但朝中的大臣们依然建议将其接回京师。朱祁钰担心自己的帝位会受到威胁,始终不愿意接纳父亲。于是,于谦向朱祁钰保证,即便太上皇回到京师,也不会动摇他的地位。然而,在朝中一片压力之下,朱祁钰最终只能同意,将朱祁镇幽禁在南宫。然而,这两兄弟的关系却充满张力,见面时既有关心,也有针锋相对的言辞。
之后,朱祁钰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,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然而,朱见济不久后去世,导致太子位置再次空缺。紧接着,朱祁钰也因病重而无法起床,朝中局势动荡不安。在此时,武清侯石亨、都督张軏、太常卿许彬和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联合策划,最终决定重新拥立朱祁镇为皇帝。
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,石亨和徐有贞带领千人兵力,控制了长安门和东华门,撞开南宫的大门,扶着朱祁镇来到奉天殿。百官在上朝时,徐有贞大喊:“太上皇恢复帝位!”当场的百官都一时慌乱,但很快反应过来,纷纷跪拜并祝贺朱祁镇复位。如此,经过长达八年的幽禁,朱祁镇最终重新登上了帝位。
然而,由于复位过程仓促,且没有及时废除朱祁钰的帝位,短短几日之内配资开户门户导航,朝中竟出现了两位合法的皇帝。这一历史奇景成为了朱祁镇两次登基的独特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