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68年,朱元璋派遣了25万明军分两路进攻元大都,决心彻底摧毁元朝的统治。随着元军的节节溃败,元顺帝急忙带着皇族逃离,标志着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。按理说,朱元璋应该为这次胜利感到兴奋配资开户门户导航,但他却面临了一个难题:这些留在元大都的蒙古女子该如何处置?
朱元璋历来行事果断,但此时却深感为难,面对这些来自蒙古草原的女子,他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……
就在这一年的正月,南京城内张灯结彩、热闹非凡。朱元璋身着华贵龙袍,亲自主持在南郊天坛举行的盛大登基典礼。随着礼炮的轰鸣声,宣告着大明王朝的建立,年号洪武。场面盛大,官员与百姓们也都为之激动不已。在经历了数年的战乱后,百姓终于迎来了安宁的日子。
展开剩余88%登基之后,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对那些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进行奖励。他心中清楚,这些兄弟们与他一起走过了艰苦的岁月,从险恶的战场到风餐露宿的日子,他们始终陪伴左右。如今,天下大定,是时候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了。
为了充分彰显这些功臣的重要性,朱元璋在短短几天内,封了六位功臣为公爵。其中五位是英勇善战的大将军,还有一位则是足智多谋的文臣。韩国公李善长一直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,负责出谋划策和处理各项事务;魏国公徐达,朱元璋的发小,是他从打天下到守天下的重要依靠;郑国公常遇春,英勇善战,被称为“常十万”,战功赫赫;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,年纪轻轻便立下了诸多战功;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,都是与朱元璋一同征战南北的得力助手。
此外,朱元璋还追封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胡大海为越国公。几位功臣的名字在当时可谓响亮非凡,几乎无人不知。而且,朱元璋还在鸡鸣山修建了一座功臣庙,庙中挂满了二十一位大功臣的画像,其中徐达位居首位,常遇春、李文忠等人紧随其后。根据朱元璋的规定,已故功臣的画像会永久悬挂在庙里供人祭拜,而在世的功臣则要等到他们百年之后,画像才会被挂上。
为了表彰这些功臣,朱元璋还特别挑选了七位表现出色的功臣,如廖永安等,将他们的牌位安置在太庙,享受皇家祭祀。国家刚刚恢复秩序,百废待兴,但朱元璋并未因此放松警惕。他心里明白,元朝虽然被赶出中原,但元顺帝依旧带领残部在北方蠢蠢欲动,威胁随时可能发生。
同年七月,朱元璋下令,明军开始北伐,迅速向北方推进。军队一路横扫,迅速占领了天津,并在二十七日攻占了通州。通州离元大都仅有一步之遥,得知消息后,元顺帝感到异常慌乱。几乎在明军占领通州的同时,元顺帝急忙带着皇后、妃子等人逃出了大都。
他们一路逃窜,经过居庸关,最终抵达上都。至此,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,明朝成功接管了长城内外的广袤土地。尤其令人欣喜的是,失落已久的幽云十六州,终于再次回到了汉族政权的手中。对于朱元璋和大明百姓来说,这无疑是巨大的喜讯,也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。
元顺帝逃离后,明军很快攻破了元大都。那时,徐达骑着战马冲进了齐化门,马鞍上的铜铃铛在风中摇晃。他看到街角有一位蒙古妇人紧紧抱着孩子,冻得嘴唇发紫。看到这一幕,他不禁想:既然元顺帝已经逃走,怎么城里还有这么多蒙古女人?他通过打听才得知,元顺帝逃跑时仓促至极,甚至把十万蒙古女子都丢下了。
这些蒙古女子中,有的曾是皇宫的宫女,有的曾是贵族太太,还有的来自漠北草原深处,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城墙。常遇春将军停下马,愁眉不展,看着眼前成群结队的蒙古女子,心中不免焦虑。他转向徐达问道:“将军,这些人我们该如何处理?”话音刚落,旁边的参将便过来告诉他们:“常将军,您还不清楚皇上的脾气么?跟前朝一样,直接把她们贬为奴婢即可。”
然而,徐达并未立刻回应,他心中却在琢磨着朱元璋曾经说过的话:“元顺帝逃了,但人心不能丢。”就在这时,坤宁宫方向跑出了一个太监,急切地对徐达说道:“将军!屋内发现了许多羊皮包裹!”他们赶紧打开包裹,竟然是刚出生的婴儿,元军竟然连这些孩子也没带走。徐达看到这一幕,心生不忍,立刻命令将这些婴儿妥善安置。
徐达随后将这些情况如实写进了奏折,并命人送往南京。当信使飞快地赶到南京时,朱元璋正忙着批阅奏折。看到信中提到“十万蒙古女子滞留大都”,朱元璋忍不住搔了搔头。他知道,安置这十万蒙古女子绝非易事。
他沉思了片刻,最终决定让这些女子暂时留在大都生活。三天后,八百里加急的命令传到北平帅府,朱元璋发出了指令:“谁都不准欺负蒙古女子!”一些将领对此感到疑惑,毕竟这些蒙古女子都是敌人阵营的遗留之物,为什么要特别宽容?
徐达似乎明白了朱元璋的用意。他想,朱元璋的真正目的是“收服人心”,而不是简单的报复。几天后,北平城门上贴满了朱元璋下达的告示,上面写着:“第一条,蒙古女子将被视为大明百姓,所有过去的事情一概不追究;第二条,三个月内必须学会汉话、穿汉服、写汉字……”
这些告示一贴出,蒙古女子们反应激烈。她们既感激朱元璋的宽容,又对未来感到些许不安。毕竟,她们原本是游牧民族,突然要适应中原的农耕生活,困难重重。朱元璋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,命令徐达着手解决这一问题。
于是,徐达在大都设立了一个“教习所”,让汉地妇女教这些蒙古女子农耕和织布技巧。三个月后,朱元璋派礼部官员进行检查,看到一些蒙古女子已经能够用汉语背诵《女诫》,有的女子已经穿上汉式服饰,正在为汉人丈夫绣荷包。
这段时间后,朱元璋下令:愿意回草原生活的蒙古女子,可以自行返回草原;愿意留在中原的,必须融入汉族社会。为此,朱元璋让徐达负责安排这些女子的去向。分队那天,徐达在城门口搭起了两顶帐篷:蓝旗帐篷代表愿意回草原的,红旗帐篷代表愿意留在中原的。最终,约有三万名女子选择了返回草原。朱元璋命人为她们发放三斗小米、两匹棉布,还派兵护送。
其中一位曾是宫中厨娘的
发布于:天津市忠琦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